轉載自:http://www.find.org.tw/find/home.aspx?page=many&id=373 教育學習無論在哪個社會中,都是被高度關注的議題,如何能達到隨時隨地無縫學習的情境,更是許多人所關注的部分。以消費電子產業協會「Five Technology Trends to Watch」報告來看,也提到教育科技被選為五大未來關注的趨勢之一。富比士(Forbes)網站更提及科技每一步都在朝著個人化學習環境的理想前進,舉凡跨平台整合有助於資料與數據的匯整;行動裝置的普及,讓隨時隨地學習的概念具體化;手機應用程式打造適性化學習環境等。因此未來如何透過雲端技術,利用電腦互動性,提供個人化、遊戲化的學習環境,將是各業者努力的方向。
一、「實體或線上課程」可以透過網路管道作為宣傳的主要的主要途徑
而資策會FIND則是以消費端來看未來雲端學習的市場。根據調查顯示,71.8%的民眾曾搜尋線上或實體學習課程的相關資訊。其中最常使用的管道為網路關鍵字搜尋(38.8%);其次則依序為網路上隨意瀏覽(26.3%)、詢問朋友及電視廣告等。從常用的搜尋管道來看,網路管道宣傳是主要的接觸途徑,其次才是口碑效果。

進一步了解購買狀況後,有搜尋經驗的人中,有77.2%的民眾曾經購買學習課程。經推估,約有1,605萬的民眾曾經購買不同形式的學習課程。進一步瞭解民眾購買課程之主要原因發現,以「對主題感興趣」占比最高,達42.2%;其次是「時間方便有彈性」(18.7%)、「朋友學習經驗佳」(17.2%)、「課程規劃清楚」(12.4%)等。從這個分布來看,付費金額的高低已不再是選擇的唯一重點,多數民眾願意為了自身感興趣的主題選擇購買此教學課程,而現在人忙碌的生活,也讓多數人願意選擇可以彈性上課的課程。而20.6%的消費者曾經使用過行動載具進行線上學習,而使用的載具則多為電腦(76.1%)、筆記型電腦(21.9%)也有兩成以上的比例。
從搜尋經驗、購買經驗到使用付費的數位教材,有七成的人有搜尋經驗,有經驗的人中,有七成多曾經購買過實體或線上課程,其中有兩成多使用過行動裝置看過線上課程的,可見目前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雖尚未成為學習課程的主流,但根據富比士報告指出,因未來學習更加個人化,故若能搭配「個人化」、「隨時隨地」及「從遊戲中學習」的概念,此兩類載具成長態勢值得注意。


二、42.2%的民眾願付費使用「線上數位教材或互動學習課程」服務
追問民眾對「線上數位教材或互動學習課程」服務【註1】,是否願意付費使用,發現願付費比例約有42.2%,且平均願意支付金額為1,426元。有四成會購買,但剩餘六成不願購買的原因中,主要是因為沒有使用需求;其次是「沒時間進修」;其他則依序為「不想用數位學習,缺乏面對面的互動」、「太過麻煩」等。


三、消費者在面對「一次性支出」的方案時,願付的費用較高
至於付費方案方面,民眾看法較為分歧,各類方案皆有其擁護者。故進一步分析各方案的每月願付費用,發現以會員制的金額略高,其次為買月卡、一次一期。可見消費者在面對「會員制」的半年卡、月卡等方案之願付費用較高。

各年齡層願意付費使用者,偏好不同的付費方式,20-29歲偏好一次繳納一期;30歲以下的民眾偏好「半年或一年會員制」;30歲以上偏好「買月卡,但部分老師採用加費」的方式。從使用偏好來看,也許跟經濟能力有所關連。30歲以下多為剛出社會的新鮮人,正處於收入相對較中等,但以培養能力的目標為主,時間較容易進行調整。而30歲以上的民眾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,因此比較容易接受部分老師加費。

從曾經搜尋或使用過實體或線上學習課程的經驗來看,台灣民眾學習慾高,且願意付費學習的也超過七成。價格不再是影響消費者的重大誘因,重點在於服務本身提供的效益,以數位學習的市場來看,也有四成是使用線上學習。可見科技已經改變我們的生活,甚至連教、學的方式也都日漸多樣。數位學習創造一個即使沒有老師在現場,仍然可以自己學習的無縫環境。由今年的調查來看,使用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學習的比例約各一成,未來隨著行動載具的功能增加、軟硬體效能提昇,帶動行動學習的效率。
註1:「線上數位教材或互動學習課程」服務:各科系的數位教材或學習課程進行課程互動。且可用同一個帳號在多種載具上使用,系統也會記錄學習記錄
本調查介紹: 「2013消費者五大雲端網路應用行為調查」以臺灣各縣市人口作為分層比例依據,於2013年5月28日至6月25日間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。調查項目包含包含「食譜、娛樂、廣告、學習課程及數位資料備份」五大主軸。共計抽樣3,118份。 |